时至3月,我国首个因石油合同到期回归自营的油田陆丰13-1,依旧活力焕发。这个原ODP(油田整体开发方案)设计“寿命”仅7.5年、采收率仅20%的边际油田,如今已生产21年,采收率超过60%。在南海东部这样的油田还有很多。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下称深圳分公司)开发总师罗东红说,立体挖潜是这些老油田增产提效的妙方。
陆丰13-1“出生”时就很瘦弱——储量规模小,地质油藏复杂,勘探发现5年后才于1993年开发。1996年油田产量跃上3万桶高峰后,含水很快升高,至2009年转为自营时,综合含水已接近97%,濒临经济开发底线。转为自营后,深圳分公司深入研究该油田地质油藏,实施立体挖潜,即挖掘原ODP设计开发范围外的剩余油。
2010年,深圳分公司开始显微镜式描述油藏,将该油田主力油层的3个大层细分到37个小层,在“骨头缝”里搜索剩余油。随后又把挖潜触角伸向主力油层深处的古近系,落实深层构造、储量规模、砂体展布及产能。2010年至2012年开展的钻井试采不仅获得较高产能,还落实了新储量。2013年,公司整体开发古近系深层,油田由此有望迎来增产又一春。
陆丰13-1只是南海东部早期开发的7个油田之一。1990年到1996年,南海东部相继投产陆丰13-1、西江24-3、流花11-1等7个油田,产量由1990年的13万吨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千万吨以上。这些油田多为边际油田,纵向上油藏多,横向上扩展潜力大,但常规策略难以经济开发。深圳分公司高速高效开采,产量迅速提升,但也导致油田开发后期高含水,产量递减快,立体挖潜成为有效应对之举。
纵向深入,横向拓展,大位移延伸井是这7个老油田挖潜的具体实现方式。西江24-3油田利用现有海上设施,成功钻探了一口创当时世界纪录的大位移井,动用离该油田主开发区9.45公里外的含油小构造获得高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延长了经济寿命期。此后经重新评价,该构造地质储量比原来增加一倍,而且储层物性好,西江24-3油田因此扩大开发,产量攀上新高。在流花油田,针对埋藏深、距离远的三井区、北断块等潜力油藏,公司实施大位移井同样获得较好效益,南海东部早期的7个油田,基本都有大位移井。
得益于立体挖潜,南海东部早期投产的7个油田都实现了增产提效目标。目前,立体挖潜理念已在南海东部各油气田铺开,相关技术也已成熟,整个南海东部的开发水平也将因此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