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平方公里的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沉积盆地。塔里木油气勘探开发,被认为是人类征服“死亡之海”的空前壮举。
1984年9月22日,由原地矿部西北石油地质局6008钻井队钻探的沙参2井,在钻至5391.8米时,喷出了高压高产工业油气流,首次实现了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重大突破,
昔日无人问津的塔里木,瞬间汇聚了世人的目光和关注。不久《人民日报》以《沙漠春雷》为题,对沙参2井进行了报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十分激动地说:“中国人自己搞出来的,很了不起,是一个大贡献!”
沙参2井钻探突破,标志着西北油田的发现,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波澜壮阔的塔里木石油大会战,从此拉开了大幕。
创新驱动油气产量箭头一路向上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是以形态多样、分布复杂的缝洞体储集油气,油气藏成藏条件复杂,油藏类型特殊,油藏具有“超深、超稠、高温、高压、高矿化度”等特点。
“国外少有、中国独有”,被用来形容塔里木盆地的地下油藏构造。
面对“世界级难题”,“敢为人先、创新不止”的西北石油人,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地质认识不断深化,勘探成果不断扩大,逐步揭开了塔河油田油气勘探的大场面。
—他们首创性地提出了“缝洞单元”这一油藏概念,研发了以聚焦缝洞体“串珠状”绕射波成像为核心的超深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精细成像技术,解开了塔河油田超深缝洞型储集体的神秘面纱。
—转换开发方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取得革命性进展。扩大单井注气规模,单井注
气试验在T402井获得成功;积极开展气水交替注入技术、超稠油油藏注蒸汽辅助催化裂解可行性研究,加快推进注二氧化碳、天然气、泡沫等新技术先导性试验,这一技术将为油田未来10至15年持续稳产上产提供重要保障。
—注水潜油技术实现了新的创新,扩展为分段精细注水、非对称不稳定注水、周期注水、注水压锥等系列注水技术。累计水驱覆盖储量2.71亿吨,增油421.7万吨,注水提高采收率3个百分点。
新技术、新工艺的自主创新与应用,打开了塔里木盆地宝库的大门。2011年1月,“塔河奥陶系碳酸岩盐特大型油气田勘探与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技引领,西北油田油气产量连年跃上新台阶。从2005年起,西北油田依靠新区大规模开展产能建设开始,到2010年原油产量达到725万吨,年均产量增长50万吨,实现了快速上产。2013年,西北油田原油产量达到737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16.4亿方,连续十七年实现油气当量增长,成为中石化最主要的原油产量增长区和接替区。
全力打造一流油公司,推动西北油田实现从“高产”向“高效”的跨越。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西北油田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符合地区特点的“专注管理、业务外包”的油公司管理模式,实现了成本高效运行和效益快速增长。近年来,油田资产利润率、单位完全成本指标水平位列中石化油田板块第一;已占有资本回报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主要财务指标连续多年位列中石化油田板块前列。
低碳环保守护塔里木碧水蓝天
为了呵护塔里木盆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西北油田全方位启动“碧水蓝天”工程,坚持走低碳环保、清洁发展之路,全力打造绿色油田。
面对塔里木盆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西北油田秉承“黑色资源,绿色开发”理念,持续开展清洁生产活动,全力打造绿色油田。按照西北油田“碧水蓝天”工程,计划从2013年下半年起,在3年内投入资金5000万元,重点在塔河油田实施10个环保项目,进一步推进塔河油田生态绿色建设。
西北油田始终坚持把“碧水蓝天”工程和绿色油田建设贯穿于勘探开发生产的全过程,践行循环经济理念,向固废、污水、废气、噪声“四害”污染宣战。
塔河油田每年完钻井数量达到200多口,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在修井、完井压裂、酸化等作业环节伴随产生了大量的含油污泥,由于技术手段
限制,以往对含油污泥采取分散收集、集中防渗储存的处理方式,易产生因“跑冒滴漏”等突发事件引发环境污染问题,一度成为油田安全环保的“顽疾”。
2011年,西北油田引进化学热洗+气浮分离技术,在S61井附近建成了中石化第一座化学热洗含油污泥处理站,日处理能力为100方,利用五相分离技术对含油污泥中的油、气、水、渣、泥同时进行分离,生产出净化油及型煤等附产品,原油回收率达到80%以上。
西北油田依靠科技,加大了采油污水回注、回灌和生活污水处理的力度,有效地保护了作业区的生态环境。目前,塔河油田采油污水回注(灌)率、工业废弃物处理率均达到100%。
天然气回收,为实施清洁生产、打造“碧水蓝天工程”建功。近年来,西北油田实施“火炬熄灭”工程,加强偏远单井放空气的回收,并对各联合站工艺流程及回收装置进行改造,有效解决了天然气的放空浪费。每年可回收放空天然气7000多万方,增产轻烃9000余吨,增产液化气产量24000余吨,年增加收入1亿多元。
在塔河油田AT22井,一面面太阳能发电板正仰望蓝天,为油田生产“发光”供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成为西北油田绿色低碳发展又一利器。2012年3月,西北油田首次在偏远单井AT22井开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及试验研究,成功建成太阳能光伏发电站,以替代传统的燃油、燃气发电。两年时间里累计发电6.4万千瓦时,每年可以节约费用43万元。
勇担重责助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
西北油田积极履行央企责任,与地方融合式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对西北油田援疆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西北油田与地方共通共融,合作共赢,为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和改善民生做出了应有贡献,在央企援疆工作中做出了表率,带了好头。”西北油田先后荣获“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新疆十佳最具爱心慈善企业”、“自治区扶贫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融合发展,构建和谐。西北油田在加快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自觉履行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为新疆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2013年,上交地方财政税费31.81亿元,占总税额的34%。“十二五”期间油田累计投入3亿多元,用于扶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西北油田秉持“油地共建大油田、双方共谋大发展”的理念,加大资源本地转化力度,延伸产业链,发展LNG、CNG、轻烃、液化气等项目,为助力新疆经济发展“添油加气”。依托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积极扶持当地企业提升发展能力。以原油供应为基础的当地产业用户由4家增长到2013年的9家,供应量由2011年的371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477万吨,占2013年总产量737万吨的65%;本地转化生产天然气16.4亿方,当地供气量达9.5亿方,占总产量的58%,比2011年高出2亿方,并对地方工业用气、城市民用气优惠费用达1.58亿元,有力推进了油区城市工业用气、居民生活用气的建设进程。
群众安居乐业是维护地区稳定的重要保障。西北油田始终坚持“用工当地化”理念,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当地各类人员就业,为地方人员就业提供了良好平台。
“十二五”以来,西北油田累计引进新疆籍大学毕业生226人,占同期引进正式员工的72%。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9人,比例达22%。同时,油田代运行人员和物业管理人员中,新疆籍员工达3000余人,占该类用工总人数的50%左右;油区各类施工队伍达660多支,其中新疆本地企业达100余家,直接或间接为当地提供用工岗位20000多个。
“扶贫帮困”,造福一方。在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扶贫帮困”,真情回报社会。累计投入共建资金、帮困资金4500万元;并投资8600多万元,建成了1.8公里长的和田河大桥。
西北油田承担起阿克苏地区柯坪县扶贫工作,每年输送原油4万吨。由西北油田投入500万元援助的柯坪县标志性工程项目—4350亩红枣滴灌科普示范园,目前已种植800亩。该项目实施后,将引导带动红枣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面积2万亩以上,已成为柯坪县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直接受益农民达1.2万人。
三十年激荡岁月,三十载风雨追梦。在迈向建设千万吨大油田的征途上,西北石油人正用他们的智慧、勤劳与勇敢,实现属于他们的追求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