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新闻

陆如泉:我们离全球石油市场再平衡还有多远

时间:2017-07-10 09:47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点击:

7月9日至13日,第22届世界石油大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大会主题是“通向能源未来的桥梁”。全球能源转型、技术创新、加强合作是此次讨论的重点,还有数场涉及油气供需挑战、上游领域投资、国际能源署(IEA)与欧佩克(OPEC)专题对话等议题。由此足以看出,持续至今的世界石油市场失衡问题仍是与会代表热议的话题,也是全球重点油气生产国、消费国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这一轮全球石油市场失衡已经持续3年,最突出的表现是原油供应严重过剩。这也是国际油价从2014年6月110美元/桶跌至2016年年初最低不及30美元/桶的根源所在,虽然后来逐步回升至50美元/桶左右,2017年以来一直在45美元/桶上下小幅震荡,但失衡状态依然持续。

以往几次全球石油市场失衡后的再平衡过程中,欧佩克发挥了主要的调节器作用,通过“限产保价”等措施,使全球石油市场回到“供需紧平衡”状态。但这一轮市场失衡,还掺杂了两个以往未曾出现的因素:一是美国页岩革命的成功使得全美致密油产量呈爆发式增长,显著增加了供给,一定程度上成为全球石油市场新调节器;二是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其背后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消费者日益青睐的对象,这使得全球石油消费前景变得更加不确定。

增加了新的因素后,全球石油市场重新回归平衡不再是“限产保价”或“减少供给、刺激消费”那么简单直观,回归平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不容忽视。

今年3月的休斯敦剑桥能源周(CERAWEEK)年会上,国际大石油公司负责人和重点产油国石油部长一致认为,全球石油市场供给侧仍存在不确定性,多方呼吁加强对话,联手稳定市场。2016年年底,欧佩克成员国达成削减120万桶/日的限产协议,2017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近期又进行了延长。俄罗斯、阿曼和墨西哥等国也在实施一定程度上的减产。但是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对市场反应非常灵敏,只要油价恢复至45美元/桶附近,美国主力页岩盆地就实现快速复产,迅速对冲限产效果。

BP首席经济学家戴思攀(Spencer Dale)在7月初北京的《2017BP能源统计年鉴》发布会上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就像一个不倒翁,油价低于一定水平,大批页岩油生产商“倒下去”,但倒而不亡,一旦油价有起色,生产商又迅速“立起来”。这个“立”的速度也就是1至3个月,传统的常规石油生产要想恢复,需要1至3年。因此,目前来看,欧佩克限产只是维持市场供需脆弱平衡的预期性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

综上所述,已经不能用传统供需失衡和平衡的框架来解释和预测这一轮石油市场再平衡的时间节点。笔者以为,这一轮全球石油市场再平衡离我们很近,也离我们很远。

说离我们很近,因为如果我们认为50美元/桶的油价是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相对温和中性的价格,而且如果能够在当前及今后数年保持这一水平的话,则全球石油市场实际上已经回到了再平衡状态。50美元/桶的油价是一个“喜闻乐见”的价格,生产商、供应商、消费者、资源国政府、石油公司、油服公司等利益相关者基本都能接受。这是一个相对平衡的价格。

说离我们很远,因为如果我们认为只有恢复到80美元/桶的“喜大普奔”价格,才意味着再平衡的话,我们离这样的再平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也许未来十年也到不了这样的再平衡状态。这需要全球经济强劲复苏做支撑,需要中国、印度这样的石油消费大国持续“雄起”,需要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望而却步”,需要美国、欧佩克、非欧佩克达成完美“和谐”。但是,上述诸多因素同时重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历史上看,超过80美元/桶也就是短短几年。

新的历史环境下,欧佩克国家减产情况、非欧佩克国家配合程度以及美国油气生产情况等都将决定全球石油供给侧发展方向,从而决定市场再平衡回归的步伐。唯有加强石油供给侧管理、正确引导需求侧消费,才能形成一个新的、健康的、平衡的全球石油供需市场。

(作者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国际部综合处处长、国际能源战略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