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新闻

石化行业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时间:2019-03-14 13:42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点击:

“近几年,炼油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企业开工率仅为60%—70%,甚至更低。无论从提高能效角度,还是从经营效率的角度看,这都很不经济,有企业已处在濒临亏损的边缘。”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总裁马永生直指石化产业现状,疾呼重视“转型升级”。

与马永生有着类似关注点的代表、委员不在少数。记者了解到,由于国内成品油市场趋近饱和、大宗基础化学品陷入同质,石化行业正面临深度调结构、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两会现场石化领域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话题。

结构矛盾、创新不足等问题凸出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石化总经理韩峰告诉记者,行业目前交织着三股实力同台竞争,“一是独资化、本土化的跨国公司纷纷布局国内市场;二是政府主导下的民营炼化企业不断集约化整合;三是以央企、国企为主的老牌炼化企业继续发展。”伴随竞争加剧,结构矛盾突出、产品偏向低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暴露出来。

来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统计可佐证,2018年,石化全行业虽实现主营收入和利润额总体“双增长”,稳中却仍存忧虑。一方面,国内成品油市场已趋饱和,下行压力持续增加,特别是柴油全年表观消费量再次下降3.3%;另一方面,化工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利润增速大减,主营收入同比锐减1.8万亿元,这在化工板块史上无先例。

“这让我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全国人大代表、金陵石化董事长张春生向记者坦言,内外竞争、南北夹击的局势,确实对产品利润造成一定影响,“一味生产大宗、同质的产品不再行得通,这也促使我们千方百计调整结构。我认为在化工板块,尤其是高端的精细化工品,国内企业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就在于缺乏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不足,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东明石化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李湘平的直观感受。“所谓高端,就是市场紧缺的产品。要么具备一定技术含量,其他企业生产不出来;要么是项目投资过大,需要一定规模才可生产。而国内企业缺的恰恰就是这些高端产品,不得不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李湘平进一步表示,山东作为全国“地炼一哥”,却迟迟未被纳入国家级石化基地行列,这主要也是由于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山东虽已在事实上形成一个大型炼化基地,但因产业链条过短,单体规模较小、单体效益不达标,严重制约下一步发展。”

结合现状,多位代表、委员在采访中指出,传统产品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的背后,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或具备前瞻性的技术储备不足,核心工艺包开发、关键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不强,科技创新对行业发展的整体支撑较弱。

同国内外高手过招,提升竞争力

“面对一系列挑战,石化企业并不惧怕竞争。如果你的老师只有中学文化,相信你也很难达到大学水平。通过与国内外高手过招,我们才能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茂名石化总经理尹兆林道出不少企业的心声——谋求高质量发展,正是石化产业未来之路所在。

马永生也称,竞争给企业带来冲击的同时,还伴随着机遇。“石化企业需要转型,尤其是向炼化一体化、高端化工产品的方向升级。目前,这部分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实际也给传统企业留有填补空白的空间。除此之外,转型对企业自身盘活有效资产、保证市场供应等也有好处。”

具体而言,尹兆林认为,石化行业集资产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为一体,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三个要素:生产力要素的合理分配、科技水平的持续创新及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我们现已瞄准炼化一体化程度更高的化工型方向,计划推出润滑油、碳材料等新产品。整个‘十三五’期间将投入250多亿元,布局70多个炼油加化工项目,通过差异化发展让产品结构更加合理。”

针对汽柴油等常规的基础产品,尹兆林认为,通过优化装置结构、工艺流程等手段提升效率,在相同产品结构下获取更低成本,同样也是一种优势。“例如在全球油田劣质化趋势凸显的情况下,‘好吃’的油越来越少,通过优化装置对更多劣质原油实现经济加工,企业效益也会随之增加。装置好比一个人的肠胃,若能通过强身健体、增强消化能力,辛辣、生冷都能吃一点,食物选择范围就更广了。”

而在谋求转型的同时,韩峰提醒,企业也应科学理性、避免蜂拥而上,陷入新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怪圈。“基础建设薄弱、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是国内许多化工企业面临的问题。对此,建议国家统筹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对国有、民营企业及境外企业统一要求、统一标准,对高端产业、低端产业区别对待。同时,也要防止‘一窝蜂’转型带来的无序竞争等新问题。如不加以合理控制,今天的炼油过剩或许就是明天的乙烯、丙烯等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