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自然资源部公布2022年度
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
中国石化参与完成的7项成果获奖
1项成果获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5项成果获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项成果获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找矿奖)二等奖
来看看有哪些吧!
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名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建造-改造成储理论技术创新及其应用
中国石化参与单位:西北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该项目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和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组成的科研团队,经历10 余年的持续研究完成,是产学研用结合的典范工程。
项目在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建造-改造成储机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表征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认识,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多个重点地区勘探实践中取得了新成果,为我国实现深地油气战略突破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一
项目名称:陆相砂岩油藏二氧化碳埋存与驱油潜力评价方法创新与应用
中国石化参与单位: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纯梁采油厂、滨南采油厂
CO2驱油是当前低渗油藏开采过程中效率较高的油田开发模式,低效稠油油藏的CO2采油技术的有效推广对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项目重点对孤岛采油厂CO2冷采降粘吞吐技术开展攻关,为后续稠油冷采技术的现场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优化注入量和注入参数,控制注入压力和放喷速度,现场试验的油井见到了明显的降粘增油效果,措施后平均单井日增油4.2吨/天 ,平均生产天数299天,累计增油1.5万吨,油气比达4.6,11口井继续正常生产。
二
项目名称:松辽盆地南部陆相页岩油气勘查理论技术创新与重大突破
中国石化参与单位:东北油气分公司
近年来,东北油气分公司持续加强梨树断陷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充分运用地质工程一体化模式,大力加强地质基础研究,积极组织开展老井回顾性评价,先后优选梨页1HF等3口井进行老井复试,均获工业气流,其中苏4-7井经测试实现1.1万立方米产气量,累产气150万立方米,落实资源量1017亿立方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振兴东北奠定资源基础。
三
项目名称: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地球物理勘探关键技术与应用
中国石化参与单位: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该项目针对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二叠、三叠、震旦等层系)储层埋藏深、非均质性强、地震反射信号弱等难点,从岩石物理、数值模拟、偏移成像、储层反演及预测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多项理论、方法、技术突破,成果显著。
相关成果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52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出版专著7部。核心方法技术在四川盆地元坝、龙岗地区,川中磨西、高石梯地区和塔河油田、塔里木盆地等工区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开展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
项目名称:"十三五"全国油气资源评价
中国石化参与单位: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该项目组织中国石化12家油田企业开展“十三五”中国石化矿权区全范围、全层系、全领域油气资源评价,落实常非油气地质资源量,明确油气资源的经济可采性和生态环境影响程度,提出了重点盆地的有利勘探方向。
该项目构建了中国石化“常规-非常规”和“地质-经济-生态”两个一体化评价系统,其成果为国家能源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公司“十四五”规划编制和战略选区等各方面提供资源基础,为中国石化各探区落实优质规模储量、探索“三新”领域和实现效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
项目名称:近海海底地质灾害预测评价及防控关键技术
中国石化参与单位:石工建石油工程设计公司
面对“海床液化”“侵蚀强度大”“平台桩基立不住、穿不透”等难题,科研团队构建起滩浅海地质灾害综合预警平台,可以高效探测海底的“风吹草动”,精细化动态监控海底复杂、多变的地质因素。通过这些工作,实现了对海洋地灾的智能预判与预警,更加完善的防控技术体系,可以为海岸海堤、海底管线、海洋平台提供更加坚强的“保护罩”。
目前,该技术在百余项海洋资源开发与工程建设中实现了成功应用,指导胜利油田60余座海洋平台、124条海底管道和91条海底电缆的总体布局及优化防护,积极保障海洋油气开发安全,助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
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找矿奖)
二等奖
项目名称:渝东南南川大型常压页岩气田发现及勘探关键技术
中国石化参与单位:中石化重庆页岩气有限公司、华东油气分公司
该项目针对常压页岩气富集高产规律不清、甜点优选难度大、高效勘探技术尚未形成等难题,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省部级科研专项,立足南川页岩气区块,以“成烃—成储—成藏”为主线,经十余年科技攻关及现场实践,揭示了常压页岩气形成机理,构建了“生-排-滞-聚”动态成藏模式,创建了“三因素控藏”常压页岩气富集高产地质理论,形成了地球物理预测、甜点综合评价等高效勘探关键技术系列,发现了我国首个千亿方级大型常压页岩气田,有效解决了制约常压页岩气商业突破的理论技术瓶颈,推动了中国南方数十万亿方常压页岩气资源效益动用。